裝備制造
裝備制造業正逐漸成為我國出口的重要增長點。2014年,鐵路機車、通信設備出口增速超過10%。
現場
李克強:裝備“走出去”目前是極好的時點
昨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,針對加快中國裝備“走出去”的議題,參會者足足討論研究了兩個小時。
當天的會議部署加快鐵路、核電、建材生產線等中國裝備“走出去”,推進國際產能合作、提升合作層次。李克強說,中國經濟是在全球化進程中成長起來的,開放與改革一樣,是我們的必由之路。
“推動中國裝備‘走出去’,開展國際產能合作,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的必然需求。”他說,“這不僅有利于當前經濟發展,更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,推動中國經濟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的重大機遇。”
當前中國要“產業輸出”
李克強說,改革開放以來,中國制造的日用消費品風靡全球,可以說,這30多年的發展,很大程度上是開放帶動的。現在中國傳統的商貿進出口遇到很大下行壓力,要應對這一困難,就要加大開放力度,推動中國裝備“走出去”,加強國際產能合作。
“我們常說,要從‘產品輸出’向‘資本輸出’升級,這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,就是‘產業輸出’。這也與發達國家的轉型路徑相吻合。”他說,“改革開放初期,一些國家把大批生產線轉移到我國沿海地區,成就了風靡全球的‘中國制造’,現在我們也走到‘產業輸出’的時候了。”
李克強指出,中國裝備及產能性價比高,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定競爭優勢,但質量和安全等方面,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。積極參與全球市場競爭,不僅有利于穩增長,更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,使中國經濟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重大機遇。
與其賣成品不如建廠
李克強回顧了一個多月前與哈薩克斯坦簽訂產能合作協議時的情景。哈方原本遵循“常規套路”,向中國出口能源、農產品,但李克強不失時機提出,中哈應該在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工程“光明大道”計劃上展開深度合作。最終,兩國總理在原定合作協議的基礎上,“加碼”敲定了一份價值180億美元的產能合作“大單”。
“哈薩克斯坦公共產品匱乏,希望加大投資力度、大興基礎設施建設。但他們國內水泥、平板玻璃等產能生產線一條都沒有。所以我提議,與其他們向我們購買成品,不如我們去當地直接建廠。”總理說,“哈方一聽非常樂意。因為中國輸出生產線,不僅幫助他們發展了實體經濟,也推進了他們的工業化進程。”
李克強強調,推動中國裝備及優質產能“走出去”,目前是一個極好的時點。全球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正紛紛出臺,更重要的是,許多國家很看好我們以擴大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帶動發展的模式,希望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拉動投資增長。
“現在不僅發展中國家,包括中東歐的一些中等收入國家,基礎設施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,甚至有些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也面臨老化等問題。而中國在這方面的性價比有很強的競爭力,因而要不失時機加快推動中國裝備‘走出去’,與各國廣泛進行產能合作。”李克強說。
政府不能“疊床架屋”
李克強強調,加快中國裝備及優質產能“走出去”,要遵循政府推動、企業主導、商業運作模式。政府要為企業做好各種服務工作。
李克強表示,在推動中國裝備“走出去”過程中,政府不能在機構上再“疊床架屋”,更不能“包攬天下”,而是要切切實實為企業松綁。
“民營企業自己拿錢到國外投資,政府沒必要給人家審批,幫人家把關!”他加重語氣說,“誰投資誰負責,誰出錢誰負責,權責一定要對等!真正‘懂’市場的不是主管部門,當然是企業自己啊!”
李克強最后說,在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、走勢曲折的形勢下,要不失時機推動中國裝備及優質產能“走出去”,既利當前,更惠長遠,一舉數得,使中國經濟在平穩運行中,實現提質、增效、升級。